探秘课堂 | 丛欣竹:学习作曲技术理论,体会作曲家的创作思路

 

中音鼎石在高中预科阶段设立作曲公共必修课程,旨在更好地让学生从作曲家的创作角度去分析、理解音乐作品。
 
作曲公共课鼓励学生培养独特的、富有创造性的音乐表达能力;较系统、全面地了解传统和现代作曲技巧及音乐风格,并能够使学生的艺术个性及创造力得到良好地展现。课程亮点整合式的专业音乐基础课程设置整合式的专业音乐基础课程设置是中音鼎石专业音乐课程体系中的一大亮点。作曲公共课与其它专业音乐课程之间相互联动,帮助同学们从不同音乐历史时期,不同作曲家的创作手法去理解主课演奏、演唱的作品。精读乐谱在作曲公共课的教学过程中,丛欣竹老师通过带领学生精读分析乐谱,使他们能够更加专业、有效地学习经典音乐作品。
 
学生通过结合所学习的作曲技术理论知识,撰写作品分析报告,从作曲家的视角思考乐曲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循序渐进、启迪学生的教学方式在作曲公共课上,丛欣竹老师因材施教,对于音乐作品分析的重点与难点会耐心讲解,并会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课上涉及的知识点,丛老师会通过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讨论,阐述学生的个人观点。当同学们在做课堂练习或笔记时,丛老师会帮助他们查漏补缺,同时就学生提出疑问的细节进行悉心解答,并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创作的体会。

 

对话主课教师——丛欣竹

作为中音鼎石的音乐副总监,您设置了整合式的专业音乐基础课程,作曲公共课作为中音鼎石的特色课程,您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什么?
 
丛欣竹:把作曲公共课作为中音鼎石预科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是这样考虑的:因为每一位学生进校的时候,他们的音乐基础是不一样,开设作曲课可以让学生们尽快地进入到专业音乐学习的状态。首先,学生们会有一个抄写乐谱的过程。无论是乐理课还是西方音乐概论课,都会涉及到这个内容。那么作曲课也一样,因为只有抄写了乐谱,学生们才能体会出作曲家创作的感觉。当学生有了这个体验之后,就会进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作曲公共课包括抄写乐谱的过程、分析作品的过程、音乐创作的过程、还会有学生自己表演的过程。主要是希望通过学生们体验的过程,让他们更好地、更有效地去进行主课的学习和创作,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主课的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会更注重培养他们技术性的训练。那么在乐谱之外,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我想通过作曲公共课的学习,可以使他们更有效地去理解作曲家的创作理念。

 

您可以进一步谈论一下此课程的内容是如何设置的呢?
 
丛欣竹:这门课程是这样设置:首先,我们学习这门课的时长是两个学期,各有不同的侧重内容。
第一个学期,在学生已经通过抄写乐谱感受到作曲家的创作经过之后,我们就会进行单声部的旋律写作。单声部的旋律写作主要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是音乐主题的创作,包括动机、旋律作为音乐主题的创作。在学生们掌握了单声部旋律的创作以后,会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入乐段的创作,乐段的创作首先会分析一些调性的音乐作品,通过分析调性的音乐作品,来发掘出像古典音乐创作时期、浪漫音乐创作时期不同的共性写作的手法。学生们会根据分析乐谱得到的启示来创作一些在曲式学方面比较成规模的乐段,比如重复结构、对比结构、扩充结构的乐段,他们在创作之前都会分析大量的作品。例如像我们最难掌握的扩充结构的写作,每一位学生都会去分析肖邦《前奏曲》的第一首,看一看它的结构是怎样的,之后学生会根据这个作品进行结构模仿写作。学生们在下学期就会涉及到织体学的写作,这是在作曲技术理论上最重要的一个技术。我们会通过分析大量的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让他们体会音乐织体学的创作。首先,在艺术歌曲方面,我选择了很多Schubert的艺术歌曲,都是经典作品,尤其是对我们学声乐的学生特别有帮助。他们会看到作曲家是怎么把一个声乐作品的人声和器乐部分结合在一起,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之后会分析Mendelssohn的无词歌、Grieg的钢琴小曲和Debussy的钢琴作品,这都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因为这些作品都是有调性的作品,与学生的主课学习结合比较容易学习。那么涉及到现代音乐创作,我们也会讲一些这方面的音乐风格。因为每一位学生所经历的人生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可能天生就具有现代作品的思维,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他有这样的潜能,我就会鼓励他尝试写一些无调性的作品。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讲这是一门公共课,所以我们会创作有调性的音乐作品,还是希望学生首先写出他们自己心中的旋律。我觉得音乐创作是一个自由的过程,我们这门公共课主要强调的是作曲技术理论的训练,所以分成两个学期教学也是根据学生实际的情况把课程设置成单声部创作和音乐织体学训练两部分。

在作曲公共课教学过程中有哪些教学侧重点?
 

 

丛欣竹:在作曲公共课的教学中,教学的侧重点其实并不是单纯的音乐创作,而是作曲技术理论的训练。就像我刚才讲到的,我们两个学期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内容。那怎样能让学生在分析完作品之后,把它变成自己的音乐作品呢?这是一个需要老师引导的过程。因为每个学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我们还是希望学生们在掌握作曲技术理论的同时,能创作出有他自己的个性和思想的音乐作品。
在9年级的教学中,我发现有一对双胞胎世为和世谦,世谦学的是萨克斯,所以他在旋律创作上就会感觉特别好。世为学的是打击乐,所以他的马林巴学习又会对他的音乐创作节奏方面产生影响。有一次我们课上练习重复结构乐段的写作,当时我就发现世谦写的旋律完全可以用他演奏的萨克斯来吹奏,世为写的乐段节奏性更强就可以用马林巴演奏。之后的作业我就布置他们去下面练习他们写的作品,同学们一起到琴房去听他们演奏,我觉得效果特别好,这样会让学生有一个实践的过程。这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在作曲公共课学习上比作曲主课学生更占有的优势是他们会有一般作曲主课学生不具备的不同乐器演奏的实践能力。以前有些曾经教过我们的老师,他们年轻的时候在乐队工作过,之后再系统地学习作曲技术,这是学习作曲最好的一个方式。因为任何的音乐作品都离不开人声的演唱和乐器的演奏,所以我希望作曲公共课能把写作和学生们的实际演奏相结合,让他们自己体验一下自己创作出来的作品是什么音效。
 

 

中音鼎石为学生在高中预科阶段开设作曲公共课,您认为此课程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专业主课有哪些帮助?
 

 

丛欣竹:我们在预科阶段开设作曲公共课其实就是想让学生能参与到创作的过程中,我个人认为音乐的创作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曲家的创作;第二部分是演奏家、歌唱家的表演;第三部分是与观众的互动。在课上,我们会采取改题式的上课方式,比如,说我们在一开始上课的时候,每位同学都会把自己上周的作业演奏给其他同学听。那么其他同学就是我说的观众,大家可以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有的同学因为刚开始创作,钢琴基础不是很好,创作的作品可能会简单一些,这都没有关系。只要他有自己的音乐风格,是按照课上讲的作曲技术知识进行创作,那么我认为他的作业就是成功的。钢琴专业的学生的钢琴基础比较强,我们就会对他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希望他能够把他的钢琴演奏技术加入到创作之中。还有一些声乐专业的学生,我也希望他们能通过写作更好地理解歌唱。因为实际上无论是演奏还是演唱,都离不开歌唱的内容,包括我们创作。如果学生能够动手写一写,就知道自己写出来的东西适不适合演唱。演奏也是一样,大家都涉及到主课练习中对乐句呼吸的理解。当他动手写了,就有了这种体验的过程,那么能更好地帮他理解音乐作品。我记得有一次上课,我让杨淦伊同学唱一唱自己的作品,她唱了以后就能明显地感觉到她对主课的作品理解的呼吸与这个是相通的。因为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她理解怎么换气,就像我们讲话也需要有停顿,那往往休止符的写作是最难的,这点我们在课堂上都会强调。因为作曲写作技术不是你写了音符放在五线谱纸上就是作曲了,包括每一个表情符号、力度记号,还有休止符的创作都是包含在作曲课的基础训练里面。那么我们预科阶段把所有的音乐构成的要素都用写作的形式来进行学习,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主课作品的演奏和演唱。我认为在专业的音乐学校开设这门课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学生通过主课技术的训练再加上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通过作曲公共课的学习可以知道作曲家的创作思路是怎样的,从而更好地帮助他去演奏和演唱作品,能让他最后在舞台上呈献给观众的是有他自己的理解和演奏、演唱风格的音乐作品,我认为他就是成功了。
 

 

学生说——杨淦伊
 

 

在作曲公共课上,丛老师主要带领我们分析作品。在上学期,丛老师讲解了音乐动机、音乐主题等基本概念,分析了作品的曲式结构,例如结构的扩充、重复、倒影、逆行等。通过学习,我们对作曲家的创作思路有了基本概念,当我们在演唱自己的作品或者练习钢琴辅修时,就知道了乐曲每一部分的目的是什么,能够做到心中有数。这学期的课程内容则有对艺术歌曲的分析,丛老师会着重跟我们讲解和分析奏鸣曲、钢琴小品等不同作品的织体层。 毕竟我们不都是作曲专业的学生,丛老师不会要求我们做特别多创作类型的作业,而是会在上课时会带领我们分析作品,写分析报告。她会告诉我们在一部作品中哪里是动机,内含几个织体层,也会讲解一些以前我们弹琴时不会注意到的细节。丛老师曾跟我们说过,你可能会觉得在一首乐曲中突然出现了新的旋律或节奏型,它不会是莫名其妙地凭空出现,它肯定与前面的素材有所联系。另外,丛老师也会将她认为经典的作品让我们写分析报告,例如印象派钢琴作品《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她会让我们实践一些跟创作有关的练习,目的是让我们在拿到一首乐曲或者一部作品的时候,不是盲目地去演奏或者演唱,而是自己能够去分析和理解作品,知道这位作曲家的所思所想。丛老师上课的效率很高,在课堂中教授我们大量的知识点。我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丛老师备课很认真,她有一本备课笔记本,里面写得密密麻麻的,将上课需要教授的知识点都记入其中。丛老师对待课程的态度不仅非常认真,而且很严谨。 丛老师带着我们分析艺术歌曲时,会讲到给人声谱曲,她告诉我们艺术歌曲的创作需要符合和声学以及人声的音域范围,要有可唱性。所以当我拿到一份重唱的乐谱时,我首先看这首歌曲的音域的安排,从而能够提前做好演唱准备。那些写得很好的重唱的乐谱,它不但配了和声,而且所有声部合在一起,听起来也不会很杂乱。作曲公共课上分析的艺术歌曲相较我现在所学习演唱的歌曲而言要稍难一些,需要提前掌握一些作曲技巧。其中她带我们分析的一两首作品是我自己以前曾唱过的歌曲,我再演唱它的时候,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我发现学校的每一门音乐课程都是相辅相成,互相有联系。我们上西方音乐概论课,老师会给我们介绍不同时期的艺术歌曲;在作曲公共课上,我们会深入分析、理解音乐作品;老师在乐理课上所讲的知识点,我们在视唱的时候能够运用。所以每一门音乐课程对我的专业学习都很有帮助。
 

主课教师简介
 


丛欣竹 博士作曲家 , 专业音乐活动策划执行顾问

丛欣竹博士1979年出生于中国一个音乐世家,其外祖父刘诚甫先生著有中国第一部《音乐辞典》(商务印书馆民国24年初版)。丛博士自幼受到了严格专业的音乐教育。曾师从于吴元教授、石叔诚教授、李斐岚教授、泰尔教授学习钢琴演奏。曾随指挥家杨鸿年教授创办的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及女子合唱团多次到世界各地进行访问演出及比赛等活动。丛博士在1998年创作的合唱作品《我们的歌》被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及女子合唱团确定为永久性团歌。1994年丛博士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理论学科作曲专业学习。1997年丛博士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学习,师从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先生。丛博士一贯学习努力刻苦,本科学习期间历年均获“人民奖学金”、“三好学生”、“维尔康姆萨默雷斯东”奖学金等各类奖项,其作品多次在各类作曲比赛中获奖及演出。2002年丛博士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央音乐学院保送攻读作曲系硕士研究生。2008年丛博士被中央音乐学院授予作曲博士学位。丛博士的音乐创作涉及了交响乐、室内乐、声乐作品、影视音乐、纪录片、体育音乐等各个不同的体裁。主要影视音乐作品有:电影《永远的夏天》、《又见阳光》、电视连续剧《决胜天良》、电影《悬天涯事件真相》、《女性职场必修课》、《城铁3号线》、《寻找扎西》、纪录片《和平友好之声》原创配乐等等。主要体育音乐作品有:申奥宣传歌曲《新北京,新奥运》(2001年由北京奥申委制作唱片作为礼物寄送所有国际奥委会委员及各个体育单项协会主席);2002年为中国夺得第一枚冬奥会金牌特别创作的歌曲 《晶莹的梦》;为奥运会羽毛球冠军龚智超的传记创作的同名歌曲《美丽的超越》;2003年丛博士与日本著名音乐家喜多郎先生合作的歌曲《PEOPLES’ GAMES》(《人类竞赛》)被确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官方推荐宣传歌曲之一。2010年,丛博士创作的声乐作品《中国体育颂歌》被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全国体育大会永久性会歌。此外,丛博士还多次为一些大型活动进行音乐创作,如:中国电影博物馆开幕仪式音乐、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50周年《献诗三章》、中美建交30周年纪念活动等等。2015,丛博士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创作了大型声乐套曲《共和之梦》。 丛博士在硕士与博士攻读期间的论文研究课题填补了中国专业音乐创作领域对德国作曲家汉斯•维尔纳•亨策(Hans Werner Henze)作品研究上的空白。 丛博士多年来还一直潜心于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丛博士最擅长声乐作品的写作与教学及音乐织体学的教学课程。丛博士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根深中华文化,要培养学生具有全球化视野”的理念,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作曲技术为音乐作品服务。丛博士授课所采用的教案均由其本人编写。 除进行专业音乐创作与教学外,丛博士还多次参加了中国的各类重要大型活动并获得各种奖项。丛博士曾于1993年和2001年两次随北京奥林匹克运动申办委员会赴摩纳哥公国及莫斯科进行申办2008年奥运会宣传活动并代表国家参与重要领导会见与记者采访。2001年春天,到访中国的国际体育记者协会主席柏亚特里在听过丛博士介绍她申办奥运会的故事并欣赏丛博士作曲的《新北京、新奥运》后讲:“这样感人的故事应该让全世界都知道。”丛博士两次参与申办奥运会的故事曾被国内外众多重要媒体报道并进行广泛宣传。2001年底从博士被中央音乐学院推荐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候选人。2002年初,鉴于对奥林匹克事业做出的贡献,丛博士作为中国奥委会推选的5名火炬接力手之一,赴美国洛衫矶参加盐湖城冬季奥运会火炬接力活动。在组委会的邀请信中这样写道:“你的入选并不是因为你的运动能力,而是因为你对奥林匹克事业所做出的贡献。”2002年底丛博士获得“第五届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提名奖。2008年6月,丛博士被全国妇女联合会及法国欧莱雅公司“羽西”品牌授予“中华美仪形象大使”称号。2008年7月,中央电视台向全球播放了以已故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何振梁先生、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女士、中国资深媒体人杨澜女士和作曲家丛欣竹博士为4位主要人物的奥运官方纪录片《我们的奥林匹克》第九集《申奥之旅》,该片在全球播放后获得巨大反响,丛博士还亲自参与了该片主题歌的演唱。2009年7月,丛博士受上海市浦东开发区的邀请为即将到来的2010年世界博览会特别创作了交响乐《浦东的学生》,受到了上海市及浦东新区领导的特别赞誉。2014年丛博士与著名作曲家杜鸣心教授合作创作了讲述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艾奥瓦州经历的声乐作品《让情缘留住永恒的记忆》。该作品在美国埃尔瓦州、中美建交30周年纪念晚宴及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晚会上演出。 丛博士还是一位优秀的专业音乐活动策划顾问与组织者。由叶小钢教授作曲、丛博士担任音乐总监的大型交响史诗音乐会《共和之路》于2011年及2012年两次上演于中国国家大剧院。与丛博士合作过并有着友好往来的主要音乐家包括:作曲家杜鸣心教授、作曲家叶小纲教授、作曲家关峡先生、指挥家杨鸿年教授、指挥家吕嘉先生、女中音歌唱家杨光教授、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先生、钢琴演奏家黄亚蒙教授、钢琴演奏家晨光先生、小提琴演奏家李喆先生、大提琴演奏家刘蔓教授、古筝演奏家吉炜副教授等等世界著名的华人音乐家。 2017年,丛欣竹博士加入中央音乐学院鼎石实验学校,担任音乐副总监,负责学校音乐基础课程设置、活动运营等目标的制定。教授作曲、音乐理论、听力与节奏训练、视唱与试奏训练、西方音乐概论及赏析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