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从欧洲宫廷到中国宫廷的室内乐



一个清凉的夏日,为乐“蜕变”-第三届中音鼎石国际室内乐音乐会在庄重的北京太庙隆重举行。本次音乐会是整个音乐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接着北京室内乐大师班和布拉格Ameropa音乐节。在教学总监David Ehrlich的带领下,同学们经历了十天的苦修。7月21日下午两点半,大家共同见证了这场穿越千年,室内乐和太庙的一次牵手。


在欣赏音乐会精彩剪影前先来一起看看音乐会的精彩花絮。360度了解音乐会的准备和精彩瞬间!





7月21号北京的天空从大雨转为阴。雨后的太庙空气清爽,没有烈日炎炎,也没有暴雨瓢泼后的萧条。一切安详而美丽。万事俱备,就等音乐会的奏响。



▲David Ehrlich和中音鼎石教师商量音乐会相关事宜



▲怎样摆放谱架能更好的让自己在舞台光的情况下看清谱面



▲ 如何拿小提琴能让观众更好地观看小提琴手


下午两点半的音乐会,大家早晨就来到太庙彩排。布置会场、摆放钢琴、调音、摆放谱架、凳子。教学总监David Ehrlich亲自指导每一组的彩排,在台上的每一个动作。


在太庙听音乐会着实是一种享受。毕竟起源于欧洲宫廷的室内乐天生带着“贵族血统”。如今,室内乐走入寻常百姓家。我们有更多机会领略众多作曲家为这样一种音乐形式所谱写的作品。从欧洲宫廷到中国宫廷,这次音乐会是一次奇妙的体验。




两点半,音乐会正式开始。在主持人为大家隆重介绍了本次音乐会的教学总监David Ehrlich后,大家就听到了第一部作品:莫扎特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K19d。




室内乐不仅是器乐创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而且在音乐会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这一形式诞生之日起,世界上大多数著名的音乐家都在这一领域留下了令人仰慕的经典之作,作品风格之多样,题材之丰富,数量之浩繁,都足以与其它音乐体裁相媲美。


本次音乐会共演奏了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的8部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自然景观之美,也表达出各种各样的内心体验及其深刻的哲学思索。





在经历过十天的磨练后,大家面对自己的曲目显得更为从容、淡定。从一开始不熟悉谱面到后来慢慢熟悉了整部作品,熟悉作曲家的意图。最终能够和搭档共同完成一部室内乐作品。对室内乐有了新的认识。




▲这一组演奏的作品是德沃夏克的E小调钢琴三重奏Op.90.这首曲子叫做Dumky,悲歌。悲歌不悲。三人非常默契。演奏完了作品的六个乐章。他们将其中的情感演绎的淋漓尽致。从拿到这部作品到今天的演绎经历了辛苦但却非常开心的过程。小提琴手李炳阳说:“通过这一首作品,我对待其他曲子的态度可能也会有转变。”





▲这三个人演奏的是帕斯库尔·比拉普兰纳的《我们的新婚之夜》。小号嘹亮,萨克斯悠扬,钢琴沉稳。三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在太庙大殿内营造出一个浪漫的氛围。




▲最后演奏的作品是舒伯特的《C大调弦乐五重奏D956》。此曲艰深及演奏技巧难度极高,着实考验演奏者的技巧及耐力,所以极少被演奏。这次David为他们选择了这首曲子也是希望能在高强度下磨练学生们的能力。更希望听众们能听到这部伟大的室内乐作品。




演出结束后,David为大家颁发了大师班的结业证书。一个证书承载着他们这十天以来的艰苦努力。“如何将最深刻的内容,用最简练的形式,进行最丰满的表达”,至今,室内乐都考验着每一位作曲家与演奏者。对于每位同学来说,这或是他们室内乐的起点,或是在室内乐道路中的转折点。不论如何,大家都在十天中收获满满。





即使音乐会结束,David也不忘和大家交流当天音乐会每个人的表现,并给大家提出了一些建议。同样的过去,不同的未来。这份记忆大家将永存心中。


在音乐会结束的第二天早晨,一位在大师班旁听的学生为我们发来了她自己的感受:

昨天的太庙音乐会已经圆满落幕了,有幸作为集训的全程旁观者,非常感谢中音鼎石的室内乐大师课和学校的老师们,感谢David。以乐为纽带,实现我们所有参与者的共同蜕变。这些天,北京下了很大的雨,我亲眼看着孩子们踩在踏板上的小脚丫、光着脚拉琴,累到坐着睡着。太多类似的情景。我想说的, 雨水、汗水,都凝聚在这10天高强度的集训里。从早上8点到晚上6点,每一次运弓,每一次揉弦,每一次触键,不断的重复、重复、再重复的练习。面对更加真实的自己 相互坦诚,学会协作、配合、责任和聆听!如果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我想室内乐就是其中最温暖的启示!再一次感谢这次活动的各方筹措,让我这个炎热的暑假收获了如此温暖的回忆!


十天如沧海一粟。这场高强度大师班将为每个热爱音乐的学生打开一扇进阶室内乐灵魂之窗。种下的这颗叫室内乐的种子必将变成参天大树。


这场太庙音乐会代表着中音鼎石室内乐大师班十天艰苦卓绝的练习,更是我国室内乐发展的重要见证。


2016-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