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讲座 | 解密数字低音,探索创新源泉
4月16日,第一期《中音鼎石学术课堂系列讲座》于中音鼎石成功举办,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德籍外聘教师张楠博士为同学们揭开了关于数字低音的神秘面纱,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同学们亲身体验了数字低音是如何进行读谱和演奏。
在此期间,张楠博士鼓励学生上台通过视奏,弹奏数字低音,她解释道:“数字低音的理论是先有演奏实践,然后慢慢地从这些实践当中去把这些惯用的、常使用的各种规则给总结出来,然后慢慢成为功能和声。”
本场讲座让学生们受益匪浅,通过张楠博士的诠释,大家对数字低音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创作风格以及手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张楠老师您好,此次讲座您与学生一起探讨了有关数字低音的起源、衰败、演奏乐器、创作法则等内容,您选择数字低音这一讲座主题的初衷是什么?
张楠:学习数字低音,可以在早期音乐与今天的传统和声之间建立一个桥梁。是把“功能”这个概念放回到创作过程中的很棒的体验。可以拓宽大家在演奏以及创作上的创新视角。历史这个词的涵义是“回看”,随着音乐的发展,这个“回看”的过程在音乐创作中的体现就越发的具体。而这也是创新的过程。孩子们有孩子们的“回看”方式。只要建立这个意识,他们对音乐就会更好奇,更敏感。
张楠:这会增强孩子们与传统音乐的对话意识。所谓真理不是发明的,而是发现的。像Mozart说的:我真的不曾追求创意,音乐不是由我而来,而是透过我而来。很多同学在学习演奏,他们可能觉得创新这件事情,就是我要创作一个很酷的作品。什么是创新?创新反而是你在向回看的时候,跟以前的传统音乐进行对话的时候,才会产生的那些意识。而不是凭空就来创造一个不同,没有基础的差异是显现不出来的。所以整个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所有的作曲大家都是用的自己的方式,在跟着它之前的音乐作着对话,用的都是来自于文艺复兴的各种很古老的模式,但是他们用了很多的手法来对这些模式进行创作。本身就是一个对话而产生的这些创新。
在中音鼎石等艺术类中学开设大学专题式学术类讲座,您认为这一举措具有哪些意义?
张楠:我觉得关于一些意识上的、视角上的拓展不用非得等到大学。其实很小的时候学钢琴的时候,老师多说上几句关于结构、关于当时时期的一些习惯,他们就已经种植在脑子里,他们不一定非得要都懂。但是这个东西已经放在脑子里了,他在看世界的时候已经发生变化了,可是他不知道怎么描述那个变化,我觉得这个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你真正拿出一块时间去学它要轻松许多,也有一定的意义吧。
【简介】
张楠2009年10月至2011年,师从于Johannes Schöllhorn在德国科隆音乐学院攻读作曲最高音乐家(博士)学位,于2011年5月3日举办毕业音乐会,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作曲最高音乐家学位。在德国攻读作曲最高音乐家学位的同时,开始攻读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与表演大学的音乐学哲学博士至今,博士导师为Dieter Torkewitz教授。
2013年4月至9月,由德国下萨克森—韦斯特法伦州文化部,以及科隆音乐学院选送,获得法国艺术家奖学金。
自2014年9月1日起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外聘教师,课设课题:《数字低音》《不只是无声-新音乐中的静默》《音乐分析方法及重要音乐分析文献导读-上》《音乐分析方法及重要音乐分析文献导读-下 三个现代音乐作品的细致分析》。